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车型评测 车型评测
汽车尾气成分有pm25吗_汽车尾气成分有pm25吗是什么
2024-10-31 20:23:53 11人已围观
简介1.pm2.5指数多少范围值为正常2.vocs是什么污染物3.PM2.5是什么4.求解答,新能源汽车为什么在这个时代诞生。尾气含致癌物质百种 机动车成污染“祸首”近年来,大中城市机动车数量无序增长,既引发交通拥堵,也加重空气污染。统计数据显示,到2012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4亿辆。环保专家表示
1.pm2.5指数多少范围值为正常
2.vocs是什么污染物
3.PM2.5是什么
4.求解答,新能源汽车为什么在这个时代诞生。
尾气含致癌物质百种 机动车成污染“祸首”
近年来,大中城市机动车数量无序增长,既引发交通拥堵,也加重空气污染。统计数据显示,到2012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4亿辆。
环保专家表示,尾气排放已成为我国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造成灰霾、光化学烟雾污染的重要来源。到今年7月,北京机动车达535万辆,每年消耗燃油700多万吨。在北京的PM2.5颗粒来源中,机动车排放占22.2%,是本地污染中的首要污染源。在上海,有25%来自车船尾气排放,天津的机动车尾气排放对PM2.5影响度达33%。
环保专家介绍,不同车辆对污染的影响不同,黄标车和出租车、公交车、大货车等营运车辆对污染的贡献最大。权威数据显示,仅占汽车保有量16.4%的黄标车,却排放了尾气总污染物中63.7%的氮氧化物、60.4%的碳氢化合物、55.9%的一氧化碳和86.6%的颗粒物。
专家表示,由于机动车大多行驶在人口密集区域,尾气排放直接威胁群众健康。机动车排放的污染中,含有已被证实能致癌的物质100多种。更为严重的是,机动车排放属低空污染,处于呼吸带上,对人体健康影响更加直接。北京市环保局机动车排放管理处处长李昆生说,因此,治理城市机动车污染已刻不容缓。
pm2.5指数多少范围值为正常
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碳,二氧化硫,铅,还有一些颗粒物。汽车尾气中可以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物质为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含铅化合物,以及一些颗粒物。
汽车尾气是汽车使用时产生的废气,含有上百种不同的化合物,其中的污染物有固体悬浮微粒、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铅及硫氧化合物等。
尾气在直接危害人体健康的同时,还会对人类生活的环境产生深远影响。尾气中的二氧化硫具有强烈的刺激气味,达到一定浓度时容易导致“酸雨”的发生,造成土壤和水源酸化,影响农作物和森林的生长。
作为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汽车尾气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包括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和固体悬浮颗粒等。成为社会关注焦点的PM2.5就属于固体悬浮颗粒的范畴。
汽车尾气除了是大型城市PM2.5的主要来源之一外,还是很多城市大气污染的罪魁祸首之一,光化学烟雾就是其主要影响之一。
尾气在直接危害人体健康的同时,还会对人类生活的环境产生深远影响。尾气中的二氧化硫具有强烈的刺激气味,达到一定浓度时容易导致“酸雨”的发生,造成土壤和水源酸化,影响农作物和森林的生长。
vocs是什么污染物
优:0~35μg/m
良:35~75μg/m?
轻度污染:75~115μg/m
中度污染:115~150μg/m?
重度污染:150~250μg/m?
严重污染:大于250μg/m?及以上。
扩展资料:
PM2.5是天气阴霾的主要原因,世卫组织曾指出:当PM2.5年均浓度达到每立方米35微克时,人的死亡风险比每立方米10微克的情形约增加15%。研究也显示,PM2.5浓度越高,呼吸系统病症和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也同步增高。
PM2.5对人体的伤害是如此之重,但大多数人被蒙在鼓里,得不到相应的提示和指导,以采取有效的防范去规避这种伤害,这一现实明显与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责和信息公开的精神相悖。PM2.5的重要来源是汽车尾气,恶化的PM2.5数据会给民众以触动,拷问他们在污染防治中的责任,从而提醒更多人少开车,多选择绿色出行。
百度百科-PM2.5值
PM2.5是什么
vocs是挥发性有机物。
VOCs是PM2.5和臭氧的前体物,通过控制VOCs,可加强PM2.5与臭氧协同控制,对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有重要意义。通常分为非甲烷碳氢化合物(简称NMHCs)、含氧有机化合物、卤代烃、含氮有机化合物、含硫有机化合物等几大类。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VOCs是在常温下,沸点50℃至260℃的各种有机化合物。在我国,VOCs是指常温下饱和蒸气压大于70Pa、常压下沸点在260℃以下的有机化合物,或在20℃条件下,蒸气压大于或者等于10Pa且具有挥发性的全部有机化合物。
vocs的来源:
在室外,主要来自燃料燃烧和交通运输产生的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光化学污染等;而在室内则主要来自燃煤和天然气等燃烧产物、吸烟、采暖和烹调等的烟雾,建筑和装饰材料、家具、家用电器、汽车内饰件生产、清洁剂和人体本身的排放等。
在室内装饰过程中,VOC主要来自油漆、涂料和胶粘剂、溶剂型脱模剂。一般油漆中VOC含量在0.4-1.0mg/m3。由于VOC具有强挥发性,一般情况下,油漆施工后的10小时内,可挥发出90%,而溶剂中的VOC则在油漆风干过程中只释放总量的25%。
求解答,新能源汽车为什么在这个时代诞生。
专家解读PM2.5:
颗粒物可通过气血交换进入血管
灰蒙蒙的天气让越来越多的中国公众注意到PM2.5一个由英文和数字组成的专业术语。其实很多中外学者早已证实,它潜伏在空气中,不仅会伤害人的健康,更给社会造成难以挽回的经济损失。
所谓PM2.5,是指空气中悬浮的颗粒物,其直径小于2.5微米。因为这些颗粒物太轻,很难自然沉降落到地面上,而是长期漂浮在空中,不仅小到看不见,更小到可以直接进入肺泡甚至融入血液,和人体内的细胞“搏斗”并伤害这些细胞。从某种程度上说,叫它“凶手”并不为过。
根据公开的学术资料和采访领域内权威专家,可以拼合出这个“凶手”的“面貌”和“行凶手段”,公众则更希望知道应如何“缉凶”。
PM2.5如何“定罪”
从公开的科研资料看,对PM2.5的研究很多聚焦于肺脏。
研究者们从肺脏的毒理学研究入手:以PM2.5对4组大鼠每天进行1次染毒,连续进行3天。对这些大鼠的肺灌洗液并对肺组织病理切片分析后发现,PM2.5能够引起肺部血管通透性的改变、肺细胞损伤和加重氧化应激损伤,在高剂量染毒组,大鼠肺部炎性细胞渗出,肺间隔水肿。
2009年的一项实验采集了北京城区大气中的PM2.5,以人肺泡上皮细胞株(A549)为模型进行毒理作用研究。在这个实验中,以25、50、100、200μg/ml等不同的染毒状况进行对比发现,随着染毒浓度的增加,PM2.5可引起这些细胞的炎性损伤。
此类学术研究不胜枚举,但普通读者很难完全“吃透”。
“种种证据表明,目前这些小颗粒物对细胞损伤已是公论。”中国工程院院士魏复盛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当这些小东西进入人体后,一般直接到达支气管和肺泡,甚至可以进入血液,其吸附的重金属氧化物或多环芳烃等致癌物质危害很大。
今年公开发表的一项研究以甘肃某镍开采冶炼区为PM2.5采集区。研究者发现,在镍污染区大气中,PM2.5含镍剂量是实验对照区的65倍,长期暴露于PM2.5中,高浓度的镍会增加对细胞的损害。该实验用来测试的细胞叫做“血管内皮细胞”,是一种连续被覆在全身血管内膜的一层细胞群。在研究者看来,内皮层不仅仅是血液和组织的屏障,其损伤及功能紊乱还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肾功能衰竭等。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潘小川发表论文称,2004年至2006年间,当北京大学校园观测点的 PM2.5日均浓度增加时,在约4公里以外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血管病急诊患者数量也有所增加。
“我们利用时间系列分析研究,对搜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PM2.5每立方米浓度增加10微克,医院高血压类的急诊病人就会增加8%,心血管疾病也会增多。”潘小川说。
从一群看不见、摸不着的小颗粒物,到进入人体,学者们的研究指向越来越清晰。
今年3月,上海市环保局的一个项目以定量评价研究某市PM2.5引起的居民健康危害及其经济损失。结果显示,该市2009 年霾污染因子PM2.5引起的居民健康危害共造成经济损失达24.61亿元,人均损失377元,占该市2009年GDP的0.17%。
研究显示,从各种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来看,呼吸系统病例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占到总经济损失的76%,但是哮喘疾病却比呼吸系统疾病更容易受到影响,2009年该市哮喘患病达19589例。研究还显示,不同地区由大气污染引起的居民健康危害经济损失不同,如唐山2004年大气污染对居民的健康危害较大,人均经济损失达到414 元/人;辽宁抚顺大气污染引起的居民健康损失较小,为153.15元/人;同时期的上海大气污染引起的居民健康损失达到315.95 元/人。
PM2.5如何“行凶”
一粒尘埃小到可以被忽视,但PM2.5正因为太小,而无法被忽视。
魏复盛告诉本报记者,一般而言,直径超过10微米的颗粒物,会被挡在鼻子的外面;直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可以进入呼吸道,但随着吐痰、打喷嚏被部分排出体外;而直径在2.5微米以内的细颗粒物,却会顺利通过下呼吸道,小于2.5微米的颗粒可进入肺泡之中,并可通过气血交换进入到人体血管。
如果放大了看这些小颗粒,他们并不一定是圆形或者方型,而呈不规则状。魏复盛表示,这些颗粒物中少部分是自然形成的扬尘,绝大部分是人类行为造成的二次污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硫酸铵、硝酸铵等粒子。这些粒子很多是因化石燃料燃烧不完全产生的有机碳,有时燃煤电厂在高温中生成的致癌物,在冷却时被这些细小的颗粒物吸附着进入人体。
魏复盛表示,这么小的颗粒很难自然沉降,会在空气中停留一个星期甚至几个月,本身对呼吸系统就有影响,造成咳嗽、不适。而小颗粒物上吸附的致癌物,更导致癌症高发。
12月5日,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发表博文称,过去两年间,他常常因为空气污染而痛苦。他的慢性咽炎自2010年开始逐渐加重,遇到污染天时,“就像嗓子里堵了个东西,咽不下去,又吐不出来,很难受。不知还有多少人像我一样在忍受这样严重的空气污染。”
而在潘小川看来,颗粒物吸附各种各样的毒性化学物质才更加要命。
他告诉记者,这些因为工业等人类活动产生的、燃烧不完全而排出的小粒子,本身由一定的二氧化硅和碳组成。也就是说,在它们“出生”的瞬间,可能是清白无害的,唯一的特点在于太小,太多。然而,相同质量浓度下,颗粒物越细,数目更多。比起PM10,PM2.5的表面积要大好几倍,吸附空气中的毒性物质就会更多。
当PM2.5吸附了致癌物,就有致癌效应;吸附了致畸物,就有致畸效应。它通过下呼吸道,进入肺的深处,而它携带的有害气体、重金属就溶解在血液里。
魏复盛表示,目前学界对PM2.5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种是通过研究其吸附的成分对人体细胞的影响入手,一种是不计成分,单纯对一定浓度的、可能混有多种成分的PM2.5入手。“现在已经肯定的是,浓度越高,对人体的危害越大,但由于这涉及长期的、大规模人群实验,具体的量值和对人体具体的伤害,还没有准确数据。”
由于PM2.5更容易在老人和孩子身上“发威”,研究者们很关注“凶手”接近他们的可能。一项研究表明,北京市城区交通干道附近居住的儿童PM2.5个体暴露水平较高。而发表于2008年9月的一篇论文,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测定北京某社区冬季时老人在污染物中的暴露水平较高。
施一公2008年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的岗位上辞职回国,现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但这两年来,他的心情“一直随着空气质量的好坏而变化”,因为“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在他看来,污染的空气对幼儿的发育、智力、健康都会有不良影响。可怕的是,这些影响一般不会在几个月甚至几年内被明显察觉到,也许有些长期受到空气污染的人一辈子都不会觉察其影响……最为可怕的是,普通老百姓对空气污染没有足够的意识,一般情况下也不会主动诉求。而对患者,很难确诊是否由于空气污染引发病变。
他表示,空气污染比其他的污染危害更大。首先,受害人最多。除非生活在过滤器里,所有人都会受害。其次,几乎无法防护。我们担心水污染时,可以加装一个有害物过滤器;担心食物安全时,可以选择一些比较安全的食物或洗干净后再食用。对付空气就没有办法了,因为空气无孔不入、无处不在。最多就是在办公室和家里装上空气过滤器,但效果有限。
怎样“缉拿”PM2.5
PM2.5无所不在,但人不能生活在罩子里。公众们希望,至少知道“对手”的力量以求自保。
刘昌峰在位于北京的一家世界500强企业上班。业余时间,他带着检测器,去比较地铁、出租车、公交车、骑车的4种交通方式。他发现,地铁上没有二手烟的危害,没有地面上汽车尾气的排放,因而PM2.5数值最低。于是他放弃了每年春秋两季的骑行,尽量乘地铁。他发现封闭的写字楼里PM2.5的数值尚可,午餐时放弃外出吃饭,就在写字楼的地下二层用餐。他还给自己的家里种了27盆绿色植物,虽然他心里清楚,这也没有多大用处。
这台检测的仪器是他从达尔问自然求知社借来的,在刘昌峰看来,这台仪器受湿度的影响,分辨不出来空气中的小水珠和微尘。所以他们准备换一台设备,使得这种测试朝着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
潘小川是致力于研究环境与公共卫生关系的专家,为保证其研究数据的精准,他的研究团队采取“最原始”的方法“缉拿”PM2.5。
这个方法就像用“虾笼”捕捉“猎物”:研究者们采用专门的采样头,这是一种滤膜,表面有一定的入口,大的颗粒进不来,只有“小鱼小虾”才能被捕获进来,进来了保证其出不去。把这个“虾笼”放置在采样点24个小时后,拿来称重,多出来的重量就是小颗粒们的重量。
潘小川表示,用目前流行的检测仪等设备进行测试,从技术条件上来说并不完善。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大气化学研究中心主任庄国顺告诉本报记者,我国对PM2.5的检测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经济上都没有难度。技术上完全可以与成熟的国际技术接轨,专业的检测设备每台约10万元,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配备这样的设备完全是有能力的。
对PM2.5的缉拿和判罪,其实不是新鲜事。魏复盛曾任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总工程师,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展了空气污染对呼吸健康影响的研究。他告诉本报记者,当时美国尚未制定PM2.5的相关政策。
魏复盛告诉本报记者,上世纪90年代美国的PM2.5研究主要从学理角度出发,美国的卫生部门和环保部门极力主张制定PM2.5标准,但产业部门和企业家们都反对,政府也有一些反对的声音。因为一旦制定标准,标准确定将PM2.5纳入治理范围,意味着企业和社会都要付出更高的成本和代价。环保部门为搜集证据,花了很多钱和精力去进行相关研究。
魏复盛说,美国制定PM2.5标准的博弈持续了近20年。
2013年12月30日,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仁健发表论文称,汽车尾气对北京PM2.5的贡献不足4%,引发热议。
联合国的调查报告则显示:世界城市中的空气污染,六成来自汽车尾气,世界各国的研究数据也对此作了有力的佐证。
1.你相信汽车尾气对北京PM2.5的贡献不足4%吗?
2013年12月30日,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仁健对外公布研究成果称,汽车尾气对北京PM2.5的贡献不足4%(注:北京汽车保有量逼近600万辆)。张仁健领导的课题组将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大气化学与物理学》,其结论是,北京PM2.5有6个重要来源,分别是土壤尘,燃煤,生物质燃烧,汽车尾气,垃圾焚烧,工业污染和二次无机气溶胶,这些来源的平均贡献分别为15%、18%、12%、4%、25%和26%。
张仁健这一结论,与许多研究机构的结论出入很大,引发人们热议。一些人还质疑,难道汽车尾气不再是导致雾霾天的元凶了?一线城市控制机动车上牌量等政策是否有实施的必要?今年1月3日,中科院官方组织召开新闻通气会,称“这一数字(4%)被严重低估”。
下面,我们还是从联合国和世界各国的研究成果,看看城市空气污染中到底谁才是最大的罪魁。
2.看看世界各大城市PM2.5主要源自何方?
在国际上,把空气中粒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称作“细微颗粒”,简称“PM2.5”。
地球大气中的颗粒物,大部分来自自然界的一些自然现象,如火山爆发、沙尘暴、森林大火、海浪等,有一小部分就是人类活动产生的颗粒物,如机动车排放的尾气,发电厂和其他工业排放的烟尘等。但对于自然界一些自然现象产生的颗粒物来说,一般是不可控的,如海浪把盐细微颗粒散发到大气中,但人类无法控制海浪的这种活动,况且这些颗粒漂移到居民区已变得很稀薄,不会对人的健康带来大的影响。所以,人们控制大气中的颗粒物,主要是针对人类活动产生的颗粒物进行控制,因为这些颗粒物就笼罩着居民区,给居民的健康带来很大危害。
美国环保局在2008年曾发布美国全国范围每年PM2.5的排放量为3465711吨,具体是:自然界扬尘107660吨,占31%;燃料燃烧排放784037吨,占23%;机动车尾气排放711278吨,占21%;工业生产排放286332吨,占8%;农业排放132423吨,占4%;野火排放118832吨,占3%;挥发性排放2538吨,占0.1%;其他各种来源353609吨,占10%。注意,这里的汽车尾气PM2.5的贡献率为21%,是指美国国土的平均值,而非大城市数据。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气资源局的研究报告称,加利福尼亚南部的空气污染(雾霾),汽车尾气要占一半的责任。
芬兰环境学院2008年的一份研究结果显示,芬兰全国PM2.5排放最多的是生活木材燃烧,占25%;其次是汽车尾气,占19%。之所以生活木材燃烧对PM2.5的贡献大,是因为芬兰居民取暖会烧掉很多木材。要知道,这里的汽车尾气PM2.5的贡献率为19%是全国数据,而非大城市数据,大城市的数据要远远高于此比值。
法国《世界报》2013年12月发文称,法国的空气质量在过去10年内大大改善,但是,由于燃烧产生的PM2.5对人的健康的危害并未减轻。根据大气污染跨行业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法国全国PM2.5主要贡献者为工业生产,占31%;其次是居民取暖木材燃烧,占30%;农业肥料贡献20%;汽车尾气贡献15%。注意,这里的汽车尾气PM2.5的贡献率为15%也是全国数据。
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政府发布的数据也显示,亚昆士兰州东南部的空气污染,汽车尾气贡献份额占70%,该州平均每辆轿车每年排放6吨污染物质。
从以上各国研究机构发布的研究报告可知,在这些空气质量比我们好得多的国家,即使从全国范围来讲,汽车尾气对全国PM2.5的贡献率都超过了15%,局部地区甚至高达70%。在机动车保有量逼近600万辆的北京,“汽车尾气对北京PM2.5的贡献不足4%”的结论无论如何是不能成立的。
上一篇:哈尔滨汽车油封,汽车配件油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