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汽车动态 汽车动态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_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不够完善

2024-10-31 20:39:00 13人已围观

简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_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不够完善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的今日更新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它涉及到许多方面。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的最新动态,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帮助。1.链博会展示花式发电方法2.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链博会展示花式发电方法   链博会展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_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不够完善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的今日更新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它涉及到许多方面。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的最新动态,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帮助。

1.链博会展示花式发电方法

2.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

链博会展示花式发电方法

       链博会展示花式发电方法如下:

       在清洁能源链展区,一批中外行业巨头,带来最新的科技成果:伞梯式结构降落伞组,能升到千米吸收高空风能;弱光发电的太阳能电池,即便在展馆里都能实现太阳能发电;纸片厚的高纯晶硅,通过它,光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不断提高。

扩展资料

       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是全球首个以供应链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聚焦促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注重绿色低碳发展、数字化转型,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于2023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新国展)举办,主题为“链接世界,共创未来”。

五大链条

1、智能汽车链

       展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的核心原材料、关键元器件及动力系统、智能驾驶、初创电动车企集成产品等上中下游关键技术和产品,融合充电服务、汽车金融等服务,聚焦电动化、智能化创新发展,增进产业内部合作、跨界融合、资源共享。

2、绿色农业链

       聚焦农业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关键技术及产品,重点展示种子研发、绿色农化产品、智慧农业应用、现代智能化农机设备、种植养殖及农产品加工技术以及有地域特色的农业制成品,并配套展示农业相关的金融、物流、销售等服务。

3、清洁能源链

       聚焦光伏、风电、储能、氢能、智能电网、传统能源低碳化、传统能源和新能源协同发展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动态和新趋势,促进多能互补、融合发展,助力实现低碳发展目标。

4、数字科技链

       展示数字科技前沿技术、新兴产业及科技赋能不同行业的解决方案与应用产品,以底层技术变革、中层产业孵化、上层应用场景为主线,连接起创新端、产业端和应用端,全链路呈现数字经济的关键环节与重点内容,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升级

5、健康生活链

       展示健康产品及服务产业的关键环节产品和技术,以及中医保健等传统特色产业,覆盖从出生到养老的完整健康产品和服务链条,呈现健康生活领域的前沿理念,特别是科技创新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解决方案,促进大健康领域各产业间的融合发展。

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

       公开征求意见近一年时间,11月2日,关乎未来1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终于正式发布。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官网截图

       站在新15年的起点上,本次发布的《规划》与2012年国务院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制定的产业发展背景已然不同,目前,在我国坚持纯电驱动战略取向的引导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已取得巨大成就,成为世界汽车产业发展转型的重要力量之一。但与此同时,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也面临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质量保障体系有待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仍显滞后、产业生态尚不健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等问题。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汽车强国,面向未来15年,国家相关部门制定了本《规划》。

       《规划》的发布带动了资本市场的热情,截至11月3日11时,新能源汽车板块普涨,其中,派生科技、汉宇集团、英可瑞等多只个股涨幅超过10%。美股的中国造车新势力股价涨幅较为明显,截至美东时间11月2日收盘,蔚来汽车股价涨幅8.96%,小鹏汽车股价涨幅6.91%,理想汽车股价涨幅13.44%。

       来源:富途牛牛理想汽车股价波动截图

       202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目标定档“20%”

       此次《规划》的征求意见稿早在2019年12月就已发布,经过近一年时间的修改与编制,《规划》与此前的征求意见稿相比,在发展趋势、总体部署等方面大致相同,但在发展愿景等方面有一些修改,如发展愿景中提到,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要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

       根据此前的《规划》征求意见稿,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要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5%左右,近期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版)》也提出,2025年,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年销量要占汽车总销量的15%-25%,由此来看,此次《规划》公布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比例低于征求意见稿中的25%,取了中间值。

       盖世汽车研究院资深分析师认为,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仍为政策驱动市场,2020年到2025年该市场将从政策驱动发展向市场驱动为主体转移,且未来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推广还有可能面临一定阻碍,如充电基础设施完善性、产业链成熟度等方面,所以降低目标能缓解这些瓶颈带来的压力,产业和市场各方面也能协同并进发展。他认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要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这个目标比较务实。

       中汽数据有限公司数据显示,今年1-9月,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为4.56%,考虑到今年从国家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新能源汽车的政策等,乐观预计2020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5%,理想状态下,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要达到20%对应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1.95%。

       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目标被重视

       与此前《规划》的征求意见稿相比,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的标准被提升到了《规划》的发展愿景中,即到2025年,我国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要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同时,《规划》删除了2025年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乘用车新车平均油耗降至2.0升/百公里的目标。

       全国乘用车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规划》中的电耗目标给各类车型提供了发展空间,有利于车型多元化发展,如跑车、SUV等电耗相对高一些的车型,也能替代传统燃油车发展。

       充电中的保时捷Taycan

       据了解,平均电耗指的是平均电能消耗量,是按车型对应车辆数量加权计算得出的一组车辆平均电能消耗量。参考工信部日前发布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2020年第11批)车型主要参数,经盖世汽车梳理后发现,进入该《目录》的纯电动乘用车有20余款,有12款车型的工况条件下百公里耗电量高于12千瓦时,如蔚来牌换电式纯电动多用途乘用车工况条件下百公里耗电量为20.00千瓦时,ARCFOX纯电动多用途乘用车工况条件下百公里耗电量为16.3千瓦时。工况条件下百公里耗电量低于12千瓦时的车型几乎占到一半,如长城欧拉牌纯电动轿车工况条件下百公里耗电量为10.30千瓦时,比亚迪牌某纯电动轿车工况条件下百公里耗电量为11.40千瓦时。

       事实上,早在《规划》的征求意见稿发布后,业内对于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指标就有一定争议,有观点认为,电耗不宜与油耗简单类比,设置电耗目标有可能影响智能网联汽车发展。随着智能网联化不断发展,更多的传感器等智能化器件将增加耗电量,这也会导致电动汽车电耗增加。

       在此次《规划》中,盖世汽车发现,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愿景被相对弱化,相较此前的征求意见稿,《规划》删除了“到2025年,智能网联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30%”的目标,而是提出到2025年,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

       盖世汽车研究院资深分析师认为,《规划》将2025年智能网联汽车销量目标去除,或与各方对智能网联的定义不明确有关,如果把L2级别的汽车也被定义为智能网联,那今年就有可能突破30%。他认为,高度自动驾驶在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用化比较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和产业发展规律,所以《规划》还是以务实为首要出发点,修正了原先政策上的不足。

       充换电设施、氢燃料建设再被提及

       《规划》除了对未来15年发展愿景进行变动以外,还对充换电网络建设和氢燃料供给体系建设重点提及。在《规划》的第六章完善基础设施体系中提到,要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充电基础设施服务水平、鼓励商业模式创新。其中,《规划》提出,鼓励开展换电模式应用,加强智能有序充电、大功率充电、无线充电等新型充电技术研发,提高充电便利性和产品可靠性。

       对此,崔东树认为,《规划》对充换电设施的提出是在强化充换电服务,对充电和换电模式有更强的指导意义。“慢充是未来发展方向,快充也要建立体系,换电模式有场景的特殊性,重视程度也明显提升了。”崔东树说。

       来源:蔚来汽车

       在氢燃料供给体系建设方面,《规划》提出,要提高氢燃料制储运经济性。因地制宜开展工业副产氢及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应用,加快推进先进适用储氢材料产业化。开展高压气态、深冷气态、低温液态及固态等多种形式储运技术示范应用,探索建设氢燃料运输管道,逐步降低氢燃料储运成本。健全氢燃料制储运、加注等标准体系。加强氢燃料安全研究,强化全链条安全监管。

       此外,还将推进加氢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加氢基础设施的管理规范。引导企业根据氢燃料供给、消费需求等合理布局加氢基础设施,提升安全运行水平。

       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有36个城市公布氢能发展规划与政策,另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建成74座加氢站,在建32座,预计2020年加氢站保有量将超过100座。

       结语:

       当前,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促进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也正处于加速发展的新阶段。从《规划》总体来看,未来15年部署的总体思路仍然坚持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同时对现有发展中暴露的问题进行完善和提高,如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构建新型产业生态,完善基础设施体系等。总体而言,《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指明了未来1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有利于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汽车强国。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球已处于领跑阵营,智能化研发与应用也走在世界前列。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上,我们还存在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支撑能力有待提升、融合发展不够等问题。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要强化创新驱动,夯实全产业链强度与韧性,加快推进充电桩建设。

       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提出要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充电桩、储能等设施建设和配套电网改造。这既是我国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具体举措,也是对推动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再部署,具有重要意义。

       得益于国家前瞻性布局和企业的集体精进,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球已处于领跑阵营,智能化研发与应用也走在世界前列。从产销规模来看,去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688.7万辆,全球占比超过50%,连续八年蝉联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榜首,率先进入规模扩张的爆发期和全面市场化拓展期。

       从产业体系来看,我国已建立起一套结构较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其中,动力电池领域表现尤为亮眼,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国。从品牌上看,以蔚来、极氪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和传统车企新品牌抢抓电动化、智能化转型契机,设计开发出一系列新能源汽车高端品牌产品,已得到市场认可。

       不过,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上,我们还存在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支撑能力有待提升、融合发展不够等问题。当前,“缺芯少魂”仍然困扰中国汽车企业在智能网联化方面的向上突破。

       在车规级芯片、自主可控开源开放的操作系统上,我国仍然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不小差距。具体到整车企业,大部分在赔本赚吆喝、“增量不挣钱”现象比较突出。虽然比亚迪销量不断创出新高,但其销量主要来自于国内市场。换言之,我们还没有培育出像特斯拉那样在全球具有竞争力的企业。

       市场竞争是动态的,在某一阶段的领先只是时间差带来的先发优势。要看到,当前欧美主要国家正在通过法规倒逼,加大对车辆购置及配套产业补贴和投资,加快向新能源汽车产业转型。以奔驰、宝马、大众等为代表的欧美企业发布更激进的电动汽车计划,纷纷加码新能源赛道。造车是一场马拉松,先发不一定先至。随着这些国家及企业新的竞争策略的实施,目前市场格局也将发生变化。惟有不断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才能赢得未来的竞赛。

       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首先要强化创新驱动。汽车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没有关键核心技术的掌控,就不可能在市场上推出畅销和领先的产品。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创新驱动,进一步加大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突破阻碍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技术,前瞻布局关键零部件新体系、新材料、新结构等的研发,推动形成一批产品性能跃升的前沿技术成果。

       其次,要夯实全产业链强度与韧性。从上游原材料生产到下游的组装和销售,从底层关键零部件到整车,汽车产业链条冗长且复杂。汽车强国的实现,不能单独依靠链条上的某一个环节,而是必须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随着电动化、智能化变革浪潮的推动,汽车属性和定义发生变化,产业链供应链也在重构。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重构窗口期,通过变链强链补链,夯实全产业链强度与韧性,提升供应链安全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最后,还要加快推进充电桩建设。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离不开补能体系的有效支撑。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快速上升,“充电难、充电慢”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使用体验。加快推进充电桩、储能等设施建设和配套电网改造,不仅有利于缓解消费者补能焦虑,而且有利于形成新能源汽车对传统燃油车的市场竞争优势。

       好了,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